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绿色金融,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金融是落实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实现“双碳”目标需高度重视绿色金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奠定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框架。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机制。2021年3月,人民银行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政策支撑。2024年4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绿色金融未来10年发展目标,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提供系统性指导。
  绿色金融取得较好成果。当前,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成效卓著。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30.0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和9.8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增长迅速,绿色投资市场逐渐成熟,绿色金融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正式启动并平稳运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4年1月正式启动,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绿色金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完善,正从多方面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首先是引导资金配置。绿色金融能够为低碳环保项目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可直接投入到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环保设施建设等领域,加速相关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结构向低碳方向转型。其次是管理和分散风险。绿色金融有助于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识别、评估和管理与环境相关的风险,同时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分散风险,增强经济体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再次是发挥市场定价功能。绿色金融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环境成本和资源稀缺性,通过市场机制为排放成本、减排成效、低碳技术等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最后是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一方面可通过提供优惠利率、吸引关注环境的投资者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更加环保的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形成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外部约束,从生产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不断完善绿色金融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须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
  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共同内涵。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有着共同内涵。从供给侧看,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意味着,只有能源资源消耗较低、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才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绿色金融的服务方向,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其应有之义,这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一致。从需求侧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绿色金融作为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激发绿色金融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激发绿色金融新的活力。首先,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将促进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绿色金融可通过识别先进绿色技术,引导资金投向绿色技术创新,帮助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应用到具体企业和产业链上,实现科技金融的绿色化。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推进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协同发展。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绿色金融将进一步发挥数字金融优势,基于数字技术快速、精准地分析企业和项目的绿色水平以及相关金融业务的绿色绩效。
  绿色金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绿色金融通过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能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资源配置方面,通过更新和完善支持目录,以及开发相应的融资工具,绿色金融可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技术等领域,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风险管理方面,基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导向,借助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高标准、高要求,绿色金融有助于提供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使得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更为安全和高效。市场定价方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绿色、低碳、高新技术等对环境的正向效应提供新的金融定价途径,可为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等新的绿色权益提供定价工具。
  加速发展绿色金融需打通绿色量化与绿色定价两大堵点
  精准评估绿色金融成效需要强化绿色量化支撑
  绿色量化问题是推动绿色金融加速发展的最大堵点。目前,金融机构对于绿色资产以及绿色业务的评价更偏向于定性评估,主要是给企业和项目进行绿色贴标,易出现漂绿洗绿等情况,在识别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进而开展差别定价和精准管理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绿色量化。
  绿色量化的含义和意义。绿色量化是指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评估企业与项目在控制能源消耗、推动低碳转型、实施减污降碳、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行为。在绿色金融领域,绿色量化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评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同时,基于实时监测,绿色量化可以用于追踪评价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随着相关量化评价标准的发展完善,以及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推广,绿色量化的科学基础已经较为扎实。当前,国内外关注度比较高的绿色量化工作重点领域,一是碳排放核算,一是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碳核算工作的进展及挑战。碳核算是绿色量化的重要领域,是根据相关标准对国家、组织、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过程,在企业层面是对项目、设施、供应链及产品等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的过程。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四项重点任务。当前,碳核算主要通过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完成,数据收集难度大、周期长、准确度低、成本高,给量化分析和后续追踪带来较大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持续完善碳排放背景数据库等碳核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监测体系,实现对碳排放结果的智能监测和数据校验,这也能从技术上预防碳排放相关数据造假和漂绿洗绿问题。
  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趋势和问题。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csr),环境信息披露,气候风险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等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是完善绿色量化、发展绿色金融的另一重要支柱。2021年7月, 人民银行发布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金融机构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披露的形式、内容要素等提出原则性要求。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应当依法、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环境信息。2023年7月,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2024年4月,在证监会指导下,沪、深、北三个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更为精准的绿色评价体系,对相关绿色金融业务进行分层管理。然而,目前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还存在强制性不足、规范性不高、数据更新不及时、内容不全等问题,影响绿色评价的有效性。在完善相关标准框架的同时,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数据质量,才能为开展绿色量化工作发挥底层支撑作用。
  引导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需要完善绿色定价体系
  绿色定价问题是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另一大堵点。市场价格是引导资金流向的关键信号,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因此,如何为绿色资产合理有效定价,对绿色金融发挥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用至关重要。所谓绿色资产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具备绿色属性的资产,二是绿色属性的资产化。
  具备绿色属性的资产。具备绿色属性的资产,一方面指资产本身绿色,另一方面指资产使用绿色。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绿色属性资产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是推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其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找到绿色价值的实现途径,帮助降低绿色溢价。基于绿色量化的评价结果,绿色金融能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差别化定价的金融服务,帮助降低融资成本。二是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是在政策和资金两大要素之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建立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对绿色技术进行定价,可更高效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同时提高金融资源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配置效率。三是绿氢。绿氢作为清洁低碳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氢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积极布局建设氢交易平台,争取绿氢这种新兴绿色能源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支撑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绿色属性的资产化。绿色属性的资产化是绿色资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这也是近年来各类政策文件反复强调发展的碳资产、排污权、用能权、水权和环境权益交易机制涉及的内容,目前上述五类环境权益发展相对更成熟和关注度更高的主要是碳资产和绿证两大类。一是碳资产。碳资产包括两种,一种是强制控排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即碳配额,包括地方碳配额和全国碳配额;另一种是自愿减排机制下的碳减排量即碳信用,包括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cer和我国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继启动后,我国已经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二是绿证。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是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革命的一种市场化政策工具,也是一种新型环境权益。随着绿证权威地位的确立、绿证核发全覆盖以及绿证需求侧改革,绿证作为一种可交易环境权益的潜力将被不断释放。未来,随着各类环境权益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将对引导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强化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多点发力
  2021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2023年10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关工作事项安排的通告》,明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成立前,由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作为全国集中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结算平台和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之一,北京绿色交易所正积极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同时从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三个方面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努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一是行业标准。牵头起草的《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参与起草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标准已由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实施,参与起草的《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实施。二是地方标准。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指导下,起草《北京市绿色企业(项目)评价认定标准(试行)》。三是团体标准。参与起草的《企业esg披露指南》已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布,参与起草的市场监管总局研究发展中心《企业esg评价通则》和《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已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发布。参与编制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已由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
  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绿色交易所重点围绕解决绿色量化痛点,搭建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一是建设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该系统依托碳核算、智能监测和绿色评价三大核心功能,可以服务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多样化的绿色低碳管理场景,及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多元化的绿色投融资应用场景。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正依托该系统推进市管企业首批示范应用试点,同时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二是开发建设相关绿色金融系统工具,目前已开发完成金融机构碳核算系统,为金融机构碳核算提供平台化支撑,同时与合作机构共同开发金融机构客户esg信息管理与披露系统,为金融机构客户开展esg信息披露等需求提供利记sbobet注册登录的解决方案。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北京绿色交易所发挥自身在绿色量化、绿色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创新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已基于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与北京银行合作推出绿色贷款创新产品“碳e贷”,并在“碳e贷”基础上推出与再贷款衔接的“碳惠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