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珠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获奖评语写道:“智珠寺,这座公元17世纪晚期北京的宏伟寺庙建筑群,经全面修缮,愈发显示出其丰富的历史积淀,令世人传颂景仰。修缮前,院内古建破败不堪,淹没在与其格格不入的新建筑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由私人部门发起的浩大工程始终坚持尊重古建本身各方面的历史价值与建筑成就。参与其中的工匠和画师以其专业技能高质量地完成了180块木制彩绘天花板的修复工作。如今,修缮后的寺庙建筑群以全新面貌回归公众视野,并有了一项新功能,就是举办各类文化盛事和活动。”
智珠寺位于北京市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建于乾隆年间,为藏传佛寺。此处原本由法渊寺、嵩祝寺和智珠寺三座大寺并置,自东向西共同构成一组古建筑群,共同作为蒙古活佛章嘉呼图克图在京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群规模宏伟,建筑轩昂,曾与雍和宫齐名。20世纪50年代,三寺分别被不同的企事业单位使用,其后法渊寺被拆,嵩祝寺正殿前的建筑被拆除。智珠寺格局虽完整留存但其庭院也被加建的厂房和临时居住建筑填充,年久失修,损毁严重。1984年,智珠寺与其东侧的嵩祝寺共同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产权单位将智珠寺山门至大殿南墙之间的寺院前段出租给东景缘团队,其前提条件是确保出资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亮点一:工程技术——修缮中对历史工艺技术的深度研究与挖掘,并予以表达
修缮工程没有试图让智珠寺“面貌一新”,而是以最大可能保留有历史信息为原则,如实地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恢复到相对健康状态的百年古刹,保留了古代寺庙与近代工业的双重历史。
2008年开始,东景缘团队在其主要投资人兼创始比利时人温守诺(juan von wassenhove)的带领下,历时四年对智珠寺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
拆除了部分车间和库房,基本恢复了智珠寺的庭院空间。维修中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砖瓦构件,只替换了20世纪60年代失火被烧成黑炭的都纲殿的檩、椽等损毁严重的木构件,替换构件采取做旧处理方式尽量贴近原有构件质感。修缮中于都纲殿吊顶内发现的300多幅梵字真言彩绘天花,经传统中国画的揭取清洗工艺处理后逐一回裱,重置原位,并以木板补充了空缺的天花位置。
整个修缮工程并没有试图让智珠寺“面貌一新”,而是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让“高龄老者恢复康健”,力求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一方面保留了古建筑表面的岁月痕迹,如褪色的油漆,木材上的裂纹和虫洞,地面开裂的灰砖等;另一方面也选择性地保留了一部分工厂时期的建筑和标语等近现代的生命轨迹,如牡丹电视机厂厂房、20世纪70年代的电线杆、都纲殿中20世纪60年代的标语等内容,如实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经历了百年风雨、现处于相对健康状态的智珠寺,保留了古代的寺庙与现代工业的双重历史,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和最小干预原则。
智珠寺修缮工程由文物主管部门全程监督,每一步都按程序报审,整个过程认真记录,留下了大量的图文、影像等研究资料,于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物保护工程年度范例奖。
亮点二:功能适宜——新功能契合原有空间实现当代使用
在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智珠寺巧妙利用空间,实现当代使用,并以高品位艺术作品点缀室内外空间,使新艺术与古建筑相得益彰。
西餐厅主要由保留厂房改造,除利用天王殿作为入口处的候餐区以外,其他所有就餐区、厨房均位于保留下来的工厂厂房建筑中,文物保护范围内无明火烹饪,文物建筑内无就餐活动。
都纲殿被用作多功能厅,为满足展厅的日常使用需求,所搭建的入口玄关、嵌套的保温门窗以及为满足演出效果布置的灯光等设施均未对原有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且选材、用色上与古建筑协调,空调等现代设备,均采取一定的方式做隐蔽处理。
都纲殿前的厂房,拆除了占压庭院空间的一部分,保留了影响较小的另一部分作为办公使用,因该建筑基础的整体性,拆除部分的基址被巧妙地改造为水池,而保留建筑的侧墙亦被用为投影墙,作为举办活动的背景墙使用。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以庭院雕塑、灯饰、布展家具等高品位、高格调的艺术家作品点缀室内外空间,使新艺术与古建筑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亮点三:业态选择——业态选择能够增强区域文化氛围
修缮后的智珠寺业态多元,包括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小型聚会、会议、艺术画廊、餐饮等等,是文物活化利用提升区域文化氛围的优秀案例。
智珠寺业态多元、开放度高,除举办特殊活动时段,及院内一些办公区域谢绝参观之外,庭院、都纲殿及艺术画廊均免费向游客开放。都纲殿内经常举办小型音乐会和舞蹈演出,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进入;画廊则常年举办免费的艺术展,观众可以在展期内自由参观;西餐厅面向所有顾客开放,提供不同价位的餐点和就餐形式以供消费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