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会馆旧址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
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首都文化开放融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2022年以来,东城区陆续出台了《东城区推进“会馆有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等引导政策,立足东城丰富的会馆资源,明晰焕发会馆文化的18条落地举措,搭建统一、便捷、高效的运用平台,引入会馆原生地文化,汇聚全国优质文化资源,系统勾勒出会馆活力绽放的美好未来,进一步推进会馆旧址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探索链接更多文化资源与要素,推动文物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促进传统文化街区更新,努力让会馆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打造会馆活力释放新空间
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东城区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56处,包括37处会馆类不可移动文物,集中坐落于前门东区。南北交汇、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等多元交织的地域文化,为古老的会馆建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021年7月以来,为落实蔡奇书记关于推进文艺院团进会馆的指示精神,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东城区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联动式演出正式亮相,“会馆有戏”序幕全面开启,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节目,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最新表达。
“会馆有戏”演出精彩节目
“会馆有戏”走出了当代会馆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首都文化建设大局,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编制出台《若干措施》,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会馆旧址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为主线,以加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展示为方向,集中连片建设特色文化片区,进一步焕发老城会馆文化活力。
在前期“会馆有戏”的探索基础上,《若干措施》进一步突破会馆活化的边界,寻求会馆作为文物实现创新利用的新路径,通过深入挖掘与展示会馆文化内涵,实现会馆建筑与文化内涵主体的时空对接,将会馆打造为更具时代化气息的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通过不断丰富会馆文化业态,使会馆既保持“萃集蕴蓄”的美好画卷,又体现“润物无声”的海纳百川,彰显会馆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时代样板。
带动区域连片发展,构建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新场景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服务首都文化建设发展大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荟聚全国优质文化资源广阔舞台,进一步焕发会馆活力是东城区应有之义,也是强化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的有力举措。
2022年2月,东城区编制出台《东城区推进“会馆有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会馆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汇聚全国优质文化资源,在会馆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基础上,让社会力量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通过搭建统一、便捷、高效的运用平台,整合科技、人才、资本优势,打通资源、创意、市场全链条,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入,推进会馆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成果转移和社会共享,努力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使文化既开花又结果。通过落地一系列融合科技、数字、旅游、商业等要素的文化衍生精品项目,成就高品质的文化体验、促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建设吸引市民广泛打卡的文化新场景,促进市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充盈,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下一步,东城区将积极推动《若干措施》落细落实,加强规划设计,进一步梳理会馆旧址、腾退空间保护利用情况,做好会馆整体利用的规划设计;完善配套设施,细化会馆活化利用的配套落实政策,打通会馆活化利用“最后一公里”;推进试点项目,明确会馆内涵挖掘与利用的准入标准,选取条件成熟的会馆,打造会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试点项目;推动价值转化,积极研究构建统一高效的会馆活化利用运营平台,加强对引入会馆业态的总体把关,吸引更多文化人才、资源集聚;加强宣传推广,总结会馆活化利用经验,助力会馆文化的挖掘展示,努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活力伙伴计划, 共建全国文化荟聚“百花园”
2023年5月22日,东城区在颜料会馆发布《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与广东省韶关市、湖北省黄冈市、广东省梅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福建省龙岩市签订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的合作意向书,打造会馆文化体验群落,共建中华文化“百花园”,为会馆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以下简称“伙伴计划”)包含“会馆文化空间共建伙伴、会馆文化传承伙伴、会馆文化服务伙伴、会馆文化创新伙伴、会馆文化传播伙伴、会馆人才培育伙伴”六大伙伴计划,共20项具体举措。
“伙伴计划”通过为会馆注入原发地文化,充分调动各地商会、文化单位、社会组织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会馆所承载的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等交织融合、创新转化,激发出会馆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崭新气象,激发潜藏于人民心底的文化认同,逐渐将会馆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鉴的“会客厅”,形成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助力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等功能,展现东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
伴随着“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的伙伴计划”全面启动,东城区和会馆原发地将继续深入挖掘展示会馆建筑及其蕴含的价值内涵,以首批6家签约会馆为试点,坚持“一馆一策”原则,在空间打造、市场运营等环节联动发力,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圈、国潮圈、艺术圈。
案例实地探访
前门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迹、文物众多,其中就包括诸多会馆旧址。会馆以其特有的古朴与典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何更好地利用会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平台化运作引入更多团队、导入更多资源,不断赋予会馆旧址新的文化内涵;通过积极推动“会馆有戏”品牌建设,努力探索会馆旧址文物创新利用新模式。
临汾会馆:展现会馆文化的“活化石”
在前门草厂三条与西打磨厂街交会处的西北角,静静伫立着一座古朴的灰色小楼,这便是临汾会馆。会馆始建于明代,距今逾400年,由山西临汾五行商人共建。清代,随着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的行业商会,临汾会馆废弃不用,此后逐渐成为居民院。
2015年,东城区完成了临汾会馆腾退。经过两年多的整治,临汾会馆原址经过“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修缮,不仅摆脱了“大杂院”的旧貌,更摆上展品、配上讲解员,以“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的新颜成为展现北京会馆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临汾会馆,展现在眼前的很多都是明代、清代会馆繁盛时期的“真迹”。与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略有不同,临汾会馆是二层结构,正房高大宽敞,院落为扁长方形,这样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山西四合院的特色,也服务于它承担的祭祀、聚会、演出等功能。
2021年12月25日,临汾会馆上演了首场“会馆有戏”特色表演,与2021年10月开放的颜料会馆联动,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今年初,临汾会馆又迎来了第一期文旅活动,皮影、京剧等传统非遗文化表演在会馆展厅内轮番上演。
颜料会馆:“会馆有戏”激活新韵
修缮一新的前门三里河公园,是远近闻名的打卡胜地。这里有专属老胡同的慢时光,有小桥流水的烂漫情怀,也有开启东城区“会馆有戏”的代表场所颜料会馆。
颜料会馆位于三里河畔青云胡同,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穿越历史的尘埃,再次回归人们视线,颜料会馆在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的涌动中绽放光华。
2021年10月,东城区在颜料会馆拉开“会馆有戏”序幕,常态化举办“魅力新国风”等主题演出。2021年12月25日,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联动演出精彩亮相,“会馆有戏”在东城区全面落地,通过一系列演出展现了多元融合的艺术发展趋势、时尚元素与历史积淀的结合,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会馆文化的勃勃生机。
目前,颜料会馆持续开展各类活动,每周末定期上演各类文艺演出,不断丰富提升“会馆有戏”品牌内容;预计今年年底,汀州会馆也将在修缮后被重新利用起来,承载戏剧魅力。未来,东城区将联动更多会馆旧址、特色街巷,打造会馆演艺生态圈。
韶关会馆: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的先行者
韶关会馆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历史上曾为韶州府旅京人士在京建立的同乡试馆,成为见证两地往来交流的重要地标。东城区与广东省韶关市结成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通过发掘文物价值,已将韶关会馆重新揭牌开馆。韶关会馆东正房是韶州文化展厅,常设“古虞名郡 风度韶关”主题展览,分8个单元展示韶关市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北厢房是兰花书房,南厢房则是品茗香房。韶关会馆的活态博物馆形式,展现了粤北采茶戏等多元文化,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注入了地方文化灵韵。